董事长、总经理双双被免的消息将发往富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富德财险 )在风口浪尖上。由于公告并未披露两位高管被免职的原因,一时间,外界议论纷纷。
两位高管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任职了9年和7年。为什么突然毫无征兆地被辞退,连临时负责人都没有任命?在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上,副总经理兼总精算师朱俊平也不在任。为什么?信用保险业务巨亏的原因是什么?
几名高级管理人员被解雇了
6月下旬,富德财产保险公司董事长龚志杰、总经理罗被免职的消息震惊业界。同日,董事长和总经理被免职,这样的情况在保险行业几乎找不到。由于相关公告并未公布解聘原因,业内出现了诸多猜测。
近日,有知情人士向北京商报今日记者透露,当时富德财险实际上辞退了三名高管。除了龚志杰和罗,原富德财险副总经理、精算总监朱俊平也被免职。现在,原副总经理朱俊平不在任的消息得到了证实。
该知情人士称,龚志杰等人在主持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信保业务违规操作和利益输送。并向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提及富德财险的保证保险理赔审核不严,材料弄虚作假。记者就相关问题向富德财险发函求证,公司未正面回应。不过,有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龚志杰等人的免职确实涉及到了信保业务。记者在业内获得的一份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也揭开了富德财险和信保业务违规的冰山一角。
通知称,富德财险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在银河国际开展融资保证保险业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核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涉及保费1573.73万元。朱俊平是上述违法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对于富德财险的费率违规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忠分析,从行业角度看,在信用保险业务实践中,保险公司不严格执行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主要是为了争夺业务,无原则地降低保费或扩大保险责任。具体表现包括:以批准或上报的费率下限向客户销售信用保险产品;通过专项协议或补充协议降低责任免除,扩大保险责任范围。
保险费率是按照精算模型计算的,不执行备案费率的风险不言而喻。北京浩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崔指出,如果保险费率低于备案费率,这样的操作会导致保费充足率不足的问题。随着风险的积累和叠加,损失的风险会更大。
为什么保险公司要为所谓的 成就 选择冒险?李文忠说,保险公司相关人员之所以这样操作,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事故的发生具有概率性和滞后性,这让他们心存侥幸,押注保险事故发生得越少越晚。
高赔高亏的背后
虽然富德财险并未正面回应公司管理层人员被免职是否涉及信保业务,但公司信保业务巨亏却是不争的事实。公司年报显示,2015年至2020年的6年间,保证保险在部分年份出现了高理赔、高损失的情况。
在商业习惯上,信用保证保险因被保险人在信用关系中的身份不同而分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但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都属于信用保证保险(以下简称 保证 )类别。
具体来看,2015年以来,富德财险加大了保证保险的发展力度。在这一年,保证保险也成功跻身公司保费收入前五大险种,并以6000万元的保费成为公司第二大险种。此后,2016年、2017年、2018年,公司保证保险业务稳步增长,稳居第二大险种,保费规模也从0.77亿元增长至1亿元。在这四年间,公司的保证保险业务既有承保利润也有承保亏损,承保利润分别为-233万元、3305万元、2889万元和-2331万元。
然而,2019年富德产险的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一改持续增长态势,保费规模缩减至0.56亿元,成为第四大险种,而承保亏损却突然扩大至0.639亿元。2020年,公司信用和保险业务规模已缩减至3000万元,但赔付支出高达5.1亿元,承保亏损2.96亿元。
分析显示,过去6年,富德财险在经营保证保险业务的过程中,发生了8.9亿元的承保亏损,几乎是富德财险35亿元注册资本的1/4。截至8月10日,富德财险合同纠纷案件多达2398件,远超一号险相关诉讼案件数量。
合规底线不能突破
在信用担保业务中 Stump 富德财险公司并不是唯一一家。业内多家保险公司因踩雷信保业务而亏损。
保证保险的发展得益于信用市场的发展和信用增级的现实需求。2017年前后,保险公司的保证保险业务快速增长,甚至在2018年以70%的增速和645亿元的保费收入,成为财险公司非车险的头把交椅。
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后,由于理财平台迅雷、P2P迅雷等风险事件显著增加,保证保险业务风险逐渐暴露,尤其是融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赔付快速增长。一些保险公司也尝到了苦果。例如,PICC PC保险2019年的信用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为227.67亿元,但亏损达到28.8亿元。头部财险公司尚且如此,其他中小公司的处境可想而知。
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直到现在,业内不少财险公司仍在消化信用保险业务的存量风险。富德财险在偿付能力报告中也多次提到,股票信用保险业务的保险责任是公司现阶段可能面临的风险。
目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信用担保业务的监管。2020年9月,银监会发布了《融资性信用担保业务保前管理操作指引》和《融资性信用担保业务保后管理操作指引》,对风险最高的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做出了详细要求,建立了规范的操作规范,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强化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基础。
在大面积的自保业务暴露风险后,保险公司的保证保险业务也在全面萎缩。对此,李文忠表示,对于信用保险业务来说,最大的风险是承保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风险传染性强的融资信用风险和贸易信用风险,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这种信用风险中的主观信用风险很难防控,需要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强大的征信体系来支撑,往往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
既然部分信用保险业务风险难以控制,保险公司尤其是综合实力较弱的中小财险公司是否应该继续经营下去?李文忠认为,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的中小保险公司可以回避这类信用保险业务,但风险传染性较弱、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小的公司仍可考虑积极参与,如员工忠诚债券、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保险等。
对于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控制,崔从承保前、承保中、承保后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做好承保端的风险控制评估,借助司法大数据等大数据平台,有效评估承保风险。二是要做好投保后的跟踪管理,及时跟踪还款情况,出现延迟还款的情况及时采取后续措施;第三,要建立完善的追偿制度,以便理赔后能有效追偿,减少损失。
同时,崔提醒我们不要在没有的情况下从事瓷器工作!如果保险公司不具备经营这项业务的专业能力,那么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未来的潜在风险;更不能不遵守备案条款和费率,违规核保,合规经营才是底线。
北京商报金融调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