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通胀高,中国上半年CPI保持稳定。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从上月持平到上涨0.5%。1-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涨1.8%。但在国际原油价格下行和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行的推动下,7月份非食品CPI涨幅有所收窄。业内人士表示,7月份物价形势总体温和可控,但结构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后期食品价格存在一定的涨价压力。
新鲜蔬菜和猪肉是主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5%。其中,城市上涨0.4%,农村上涨0.5%;食品价格上涨3%,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价格上涨0.3%。
鲜菜和猪肉是7月份CPI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7月份,食品价格由上月的下降1.6%上涨3%,影响CPI上涨约0.53个百分点。
对此,消费者感受明显。 不久前,我还吃了一道20元的菜,但最近,突然就到了30元。一顿便当也从25元涨到了35元。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周先生表示,最近感觉餐厅卖的菜价格突然贵了。
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解释说 受前期生猪去产能效应、部分养殖户惜售和消费需求恢复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上涨25.6%。同时,受多地持续高温天气影响,鲜菜价格由上月的9.2%上涨10.3%,高于季节性 。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文彬在接受《今日北京商报》采访时表示 虽然猪肉和鲜菜价格上涨,但好在鲜果价格环比下降3.8%,抵消了部分食品上涨 。
在文彬看来,7月份CPI涨幅的对冲也受到了能源价格的影响。他说, 7月,受经济衰退影响,国际油价继续下跌。中国成品油在6月下旬和7月两次下调,推动CPI能源价格大幅下降,通胀降温。其中,住宅能源环比下降0.1%,交通燃料环比下降 。
政策调控有效
根据今年1-7月份的平均数据,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8%。
根据经济学家宋清辉的说法,这是由于政策调控。 今年1-7月CPI涨幅被抑制到1.8%,很大程度上是政策调控的结果。以猪肉为例。今年,我国已开展13轮猪肉收储托市,累计收储51.8万吨。
北京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认为,今年1-7月CPI涨幅1.8%处于合理区间。 首先,价格的变化应该基于价值原则。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今年上半年国际形势复杂,国内疫情反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疫情期间,配送难度加大,也造成了部分地区、部分品类商品如生活必需品的供需不平衡,价格短时间内出现波动。
CPI的核心结构分项反映了实物需求的温和复苏。从服务产品看,暑期因素推动机票、酒店住宿、交通租赁费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6.1%、5%、4.3%和3.5%。然而,其他服务的价格适中。除家庭服务环比上涨0.1%外,交通运输服务、邮政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环比持平。从耐用消费品看,家用电器和通讯工具分别上涨0.9%和1.7%,但交通运输下降0.3%。租金环比上涨0.1%,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环比下跌,反映出住房需求和商业活力的复苏。纵观当前实体经济整体需求,处于温和复苏阶段,但各领域表现仍参差不齐。 文彬也向北京商报记者做了补充说明。
除了供求关系,王鹏认为,CPI的上涨也与居民收入的上涨密切相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3元,增长3.6%(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名义同比),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
全年 3% ;可控
对于中国CPI接下来的走势,业内专家普遍持谨慎乐观态度。
随着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陷入衰退,中国面临的外部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文彬说。然而,鉴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仍不明朗,我们不应过于乐观未来的外部通胀压力。
与此同时,中国通胀的内在压力也在上升,主要体现在以食品价格为主的结构性通胀。 尤其是在猪肉价格进入回升周期后,过去一年对CPI的抑制作用转变为抬升作用。夏季汛期到来,鲜菜价格上涨,猪肉周期性上涨,对食品价格有一定压力。 文彬说。
8月10日中午农牧新希望发布的公告也显示,猪肉产能正在正常释放,价格进入回升周期。但最近国家发改委提醒相关企业要保持正常的屠宰节奏,避免盲目屠宰。随着淡季临近,短期猪肉上涨动力将有所下降,食品价格上涨表现将保持温和。
虽然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但在宏观调控等多项措施下,今年CPI政策目标控制在3%左右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根据宋清辉的分析, 展望后市,下半年CPI走势可能呈现温和态势,但受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下半年CPI有较大幅度的上涨。未来应该多管齐下,比如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这些都是保证CPI总体稳定的措施。
北京商报记者冯涛实习记者鲁善山
上一篇